logo
Published on

每天深扒一个海外赚钱AI产品(29)---veo3.ai 如何靠蹭热点拿到百万流量

Authors

每天深扒一个海外赚钱AI产品(29)-----veo3.ai

这个系列主要是自己想多看一些海外做的比较成功的AI产品,尝试拆解一下他们的冷启动,SEO,增长策略,当然还有产品层面,看看能不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,尤其是对于独立开发者以及中小团队来说有没有借鉴的地方。

我每天最多会花2到3个小时的时间,精力有限,认知也有限,难免纰漏,欢迎评论指正。

今天的主角:veo3.ai

veo3.ai 是一个典型的"蹭热点"产品,Google 刚发布 Veo 3 AI视频生成模型,他们就立马抢注了 veo3.ai 域名,做了个第三方服务。这种操作在AI圈已经见怪不怪了,但能不能做成功,就看你的执行力了。

从流量数据来看,2个月,流量就达到了百万级别,证明这波蹭流量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,所有页面,包括多语言的加起来也不过才100多个页面。

hero

产品是个啥?

veo3.ai 本质上是 Google Veo 3 模型的一个第三方封装服务。Google 的 Veo 3 是他们最新的AI视频生成模型,能根据文本描述生成高质量视频,还能自动配音和音效。

但问题是,Google 的官方服务:

    1. 需要 Google AI Ultra 订阅,每月 $249
    1. 目前只在美国可用
    1. 需要排队等待

veo3.ai 就瞄准了这些痛点:

  • 提供更便宜的访问方式
  • 全球可用(虽然底层还是调用 Google API)
  • 针对移动端优化,支持 9:16 竖屏视频生成
  • 免费套餐 + 付费升级的模式

generate

蹭热点的时机艺术

这个产品最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技术,而是时机把握:

1. 抢注域名

Google 发布 Veo 3 后,他们几乎第一时间就注册了 veo3.ai 域名。这种前瞻性很关键,等热度起来再去抢就晚了。

2. 快速上线MVP

没有复杂功能,就是简单的界面 + API 调用,快速验证市场需求。这种做法对独立开发者来说成本最低。

3. SEO布局

虽然产品简单,但SEO做得不错:

  • 域名本身就是关键词
  • 页面标题针对"Veo 3 AI"、"free Veo 3"等热搜词优化
  • 抓住了Google官方服务有门槛的空窗期

增长策略分析

1. 免费增值模式

  • 免费用户:每天有限次数的视频生成
  • 付费用户:更多生成次数 + 高级功能

这种模式在AI工具里已经是标配了,关键是如何平衡免费额度。给太多,没人付费;给太少,用户流失。

2. 移动端优化

专门支持 9:16 竖屏视频,明显是瞄准了 TikTok、Instagram 等短视频平台的创作者。这个细节很聪明,Google 官方可能更注重横屏视频。

3. 降低使用门槛

不需要技术背景,界面简单到傻瓜都能用。对比 Google 官方那复杂的订阅流程,这个优势很明显。

商业模式和变现

从产品设计来看,他们的变现路径很清晰:

  • 订阅模式:月付/年付解锁更多生成次数
  • 企业版:为团队用户提供更多功能和支持

但这种模式有个致命问题:完全依赖Google的API。Google随时可能:

  • 调整API价格
  • 限制第三方访问
  • 推出官方平民版服务

但不影响他们他们在窗口期大赚一波。

风险和挑战

1. 法律风险

使用"veo3"域名可能涉及商标问题,Google如果较真,域名都保不住。

2. 竞争风险

这种模式太容易复制,任何人都能做个类似的封装服务。

对独立开发者的启示

1. 蹭热点要快准狠

  • 关注大厂产品发布
  • 第一时间注册相关域名
  • 快速上线MVP验证市场

2. 找准用户痛点

  • 官方服务门槛高?做个平民版
  • 功能复杂?做个简化版
  • 地区限制?做个全球版

最后的思考

veo3.ai 这种产品其实挺聪明的,抓住了大公司产品发布和普及之间的时间窗口。但说到底,这就是个过渡性产品,等Google官方服务降价或者开放,他们的优势就没了。

不过这又怎样呢? 在AI发展这么快的时代,能抓住一两年的窗口期,就足够赚到钱了。重要的是要有快速pivot的能力,一个热点过了,马上去抓下一个。

这种打法对资源有限的独立开发者来说,可能比闷头做原创产品更现实。当然,前提是你得跑得够快,嗅觉够敏锐。

国内其实也有很多类似机会,比如每次OpenAI更新,都会有一波"中国版ChatGPT"出现。关键是要选对时机,快速执行,然后在窗口期关闭前成功转型或者exit。